“提笔忘字”究竟还要尴尬多久?
时间:2012-06-06 来源: 作者:高考书法管理员【提要】近期,美国《洛杉矶时报》一则报道再次引发国内媒体对汉字危机的忧虑。千年的汉字手写艺术,在电脑和网络普及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仅将责任归咎于新技术,是在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近期,美国《洛杉矶时报》一则报道再次引发国内媒体对汉字危机的忧虑。该报道称,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其实,对于互联网时代“提笔忘字”造成的汉字危机,国内有识之士近年一直在关注,在百度上键入“提笔忘字”,相关网页多达60多万篇,而有关“汉字危机”的网页更接近600万篇。但很明显,时至今日,这一状况还在恶化,连事不关己的美国人都开始担忧了。“不会写”、“写不好”汉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先说“不会写”。经常用电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敲键盘代替一笔一画的手写后,很多常用字在记忆中被“删除”,于是错别字连篇、离开电脑不会写字。而键盘的熟练程度和忘字率成正比,越“敲字如飞”忘的字越多。前两年,有机构以“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进行的测试显示:“旖旎”两个字写不出或写错的占95%,“寂”字54%,“寞”字65%,“跳”字19%,“槽”字70%;而《中国青年报》此前一项调查更显示,83%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
再说“写不好”。过去,能写一手好字是很自豪的事,也是竞争的资本。但现在,因长期“失写”,很多人手写的字潦草、难以辨认。上海一份“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就显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书写时的遣词造句、推敲琢磨,没有“妙笔”焉能“生花”,这直接导致很多人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其后果是大学教授痛批博士生不会写论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某大学留学生队战胜中国学生夺得汉语言文字大赛名等让国人丢尽脸面的事件屡屡发生。
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的文字,不仅是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更是汉文化的承载者,体现的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汉字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反之,就如作家王蒙所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新文盲增多,没有文化的积淀,又何以有国民素质?
而更可怕的是,新文盲正日趋低龄化。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没有完成识字、写字任务的中小学生也加入“提笔忘字”的行列。如果未来一代都“不会写”、“写不好”汉字,不懂母语文化,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又何以传承?
千年的汉字手写艺术,在电脑和网络普及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仅将责任归咎于新技术,是在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事实上,网络环境下,提笔忘字的尴尬日韩也有,但其有愈来愈多的人练习书法,从而有效化解了汉字文化危机;而且,就在国内汉语失重的同时,全球汉语热却扑面而来。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我们自身该怎样检讨,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却没有增强文化等软实力。所以,中国近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作加快。但愿,汉字危机能因此引起重视并逐渐化解。否则,像很多人不会写“尴尬”一词一样,汉字,还会继续尴尬下去。
来源:洛杉矶时报